世相丨新中國第一代紡織女工林秀英
來源:西部網 2024-10-01 08:00
記者/李媛 王靖升
她是新中國第一代紡織女工,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涌現的全國勞動模范;因熟練掌握“五一織布工作法”而月月超額完成生產任務,連續破全國紀錄;她曾和趙夢桃等一起赴國外學習訪問,被譽為陜西紡織戰線的“勞模雙星”……
從陜西省總工會退休的林秀英,如今已經86歲高齡。近日,記者在其家中采訪到了林秀英老人,老人身體行動緩慢,與記者的交流中,林秀英老人回憶起當年的工作,仍歷歷在目。“我只是在我的崗位上干好了本職工作,黨和國家給的榮譽,我受之有愧。”她時常感恩黨和國家的培養。
1962年,林秀英(右二)與來廠體驗生活的西安話劇團演員交流。(資料圖)
林秀英,1938年10月出生于陜西省戶縣(今西安市鄠邑區)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52年7月,咸陽陜棉一廠來戶縣招工,14歲的林秀英考進工廠當上了一名織布工人。從此,林秀英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
1955年10月,作為熟練工,林秀英與一百多名紡織姐妹,調到西安支援新建的西北國棉四廠。新廠區位于西安東郊的荒郊野外,雜草叢生,溝梁縱橫,污水亂流。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林秀英不怕苦不怕累,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新廠建成后,為方便紡紗工作,她和姐妹們齊刷刷剪成“男人頭”,爭分奪秒生產布匹。
1960年,林秀英(右一)與來廠參觀的越南朋友。(資料圖)
工作中,她常常憋著勁苦練操作手法和改進技術,練就掌握的“五一織布工作法”,實現了從1人看4臺老式織布機,到1人看24臺自動化織布機、最后看36臺織布機。同時還練就1分鐘打結30個的“絕活”,處理斷經從每根18秒減到10秒,處理斷緯從3秒減到2.5秒,連連打破全國紀錄,不僅月月超額完成生產任務,而且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
1956年6月,林秀英如愿以償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工作崗位上,林秀英也取得了連續2年不出次布的好成績,超預期打破了全國紀錄。1959年10月,林秀英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者,進京出席全國群英會,代表陜西代表團上臺領獎,當周恩來總理親手把獎旗頒發給她,并握著她的手囑咐“再接再厲”時,她激動得熱淚盈眶。這一年,林秀英和趙夢桃等全國英模一起赴蘇聯學習訪問。從此,陜西紡織戰線的“勞模雙星”享譽全國。
在林秀英老人的家中,她一邊緩慢地翻看著曾經的榮譽證書,一邊向記者講述當年的故事,講到動情處,老人眼含熱淚。“趙夢桃紡紗,我織布,我們是好姐妹,也是‘好戰友’,在工作中相互鼓勵,相互學習。”林秀英老人回憶,趙夢桃曾經說過:“永遠聽黨話、跟黨走。”這句話她時刻銘記。
1975年8月,林秀英調往省總工會工作。“永遠是新中國的紡織女兒,工作變了,崗位變了,紡織工人和勞模的本色不能變!”林秀英說,她把國棉四廠作為深入基層、聯系群眾的一個點,每年元旦、春節、五一、國慶,都利用休息時間到四廠生產車間幫助姐妹們開車,堅持義務勞動。由于過節機器要停幾天,節后第一個班開的是冷車,車子特別難開,工人往往要提前30分鐘進車間。她每次早早從城里出發乘公共汽車趕到郊區,提前一個小時進入車間打掃衛生,做好開車前的準備工作,有的崗位缺人手,她就毫不猶豫頂上去。就這樣,不管刮風和下雨,她都與職工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連續堅持了19年,后因腿部受傷、眼疾等原因,才不得不中斷。
1999年11月,林秀英從省總工會機關光榮退休。“黨員,無論黨齡長短、貢獻大小,都要時刻不忘學習黨的政策,參加黨的活動,這樣才能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在林秀英老人的臥室里,有一張掉漆的書桌,桌上整齊地擺放著書籍和報紙。“要不斷學習才能跟上形勢,我雖然老了,但我不能成為社會的負擔。”林秀英老人每天都會抽出時間學習,隔段時間也會將樓道的圍欄擦一擦,她說,雖然年紀大了,但維護公共衛生這點小事還能做,也想為家屬院這個集體作點貢獻。
在別人眼里,作為從省總工會退休的老勞模,林秀英應該得到更多的照顧和關愛。其實林秀英的生活并不富裕,老伴長期有病,女兒沒有工作,她的身體也不如從前。然而,她卻是一個最不愛向組織“伸手”的人,每當組織問她有什么困難時,她總是說“沒有”。“想想趙夢桃,想想當年那些從全國各地來支援大西北的紡織工人的付出,我的這點成績算什么。我還有什么理由向組織提要求、要待遇。”林秀英說。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祖國越來越強大了,人民也越來越幸福了,生活在新中國,我也很幸福。”林秀英時刻關心國家發展,也對祖國的日益繁榮感到高興。采訪結束時,林秀英老人也勉勵年輕職工,一定要踏實勤奮,干好本職工作,也要同時經營好小家庭。“雖然時代變了,但我們的初心不能變。”林秀英說。
世相,鏡頭里的陜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