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丨錨定現代化 深化高質量 陜西進行時
來源:西部網 2024-08-26 11:35
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進一步明確和確定把中國式現代化作為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予以部署。要把這些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把藍圖變為現實,根本在于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為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好、實施好、建設好。更加需要從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戰略全局高度,分領域分階段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明確清晰的戰略目標愿景,解決好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解決好全面深化改革圍繞什么改、改什么和怎么改,改革的舉措既有原則性,又有操作性,需要抓手與方法并舉。《決定》明確了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更加需要用改革思想、原則、路徑、方法加以推進,以促進和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地區經濟是國家宏觀經濟發展重要組成部分和承載,是解決和化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與矛盾的重要區域,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重要陣地、載體、支撐和現實基礎,是整體中的部分與構成。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推進和實現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要鞏固和夯實地區高質量發展根基,在探索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中謀劃好地區高質量發展基礎棋。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近年來,陜西作為西部經濟發展重要省份,依托歷史積淀和資源稟賦,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持續深化產業結構改革,調結構促轉型,積極發揮“秦創原”引領和帶動作用,推進科技創新,吸引和培育新動能,使陜西在西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地區功能與作用。這些年來,陜西經濟發展根穩基牢,經濟高質量推進穩中有進,現代化陜西篇章持續彰顯。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陜西宏觀經濟和實體企業凝聚起奮進力量,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內容、新目標、新動能和新航向,為實體經濟發展提速聚力、提振信心、提供依據和支撐。
從2013—2023年陜西地區生產總值圖觀察,陜西地區生產總值規模持續擴大向好,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較10年前2013年翻番,同時增速從高速增長逐步向高質量發展轉換,增速從2013年10.5%逐漸向穩中求進總要求和量的合理增長與質的有效提升轉變,使經濟更加注重質與量的協調統一。
同時,從2013—2023年陜西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構成觀察,陜西經濟發展同樣正處在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調整和深化階段,第三產業占比具有持續向上的線性趨勢。這一現象反映了陜西第二產業發展基本上趨于趨勢性深化改革階段,第二產業構成要素結構在加速調整,同時隨著“鐵公機”等大型和戰略性基礎設施設備建設的重投資工程趨于完成,以及房地產發展瓶頸的約束,建筑業發展持續放緩。加之工業化和城鎮化前期加速推進,特別是工業化水平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得到迅猛提升,工業化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邁進,無形在實體經濟廣大市場中得到較快應用,有效提升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能力和水平,并隨著信息技術高級化融入和催化,加速產業和行業不斷優化和轉型調整,推動第二產業在波動與優勢轉換中前行。
工業增加值總量從1978年36.52億元,增加到2023年13258.74億元,45年增加值總量增加約363倍。工業發展為現代化陜西夯實了底座和動能。同時,有效推動和催生第三產業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行業、新動能不斷產生,促進了第三產業新模式擴展和向好。這一現象,有力地證明了這個階段工業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加趨向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和動能供給。
改革全面深化,發展主題永恒。毫無疑問,陜西經濟發展依然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仍然具有長期發展潛力和動力可挖掘,發展沒有句號,只有增長中的波動與前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既是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陜西謀劃未來經濟發展行動指南、方法論和路線圖。要原原本本學、全面系統學,把學習領會全會《決定》和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結合起來,和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結合起來,和學習領會黨中央推進事業發展的戰略意圖結合起來,立足陜西省情,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結合陜西“三個年”活動和“四個經濟”等重點任務落實,學懂原文、領會深刻、理解透徹、把握準確,以學促干,以知促行,邊學邊干,實干作為,讓每項改革任務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 。改革要從思想和理論上尋找方向、釋放活力,從此深入重點領域,解決關鍵問題,破除疑難雜癥。后疫情時代,陜西如何面對復雜嚴峻的環境,以及極端多變氣候等短期因素影響,需要持續貫徹落實好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切不能幻想和坐等經濟自動修復,切不可讓居民、企業、社會部門的預期消退轉負,并形成“負信循環”環境和氛圍,更加需要及時阻斷“負反饋”。需要有效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持續穩中有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更加需要短長期結合,用好用足政策紅利,寬潤實體經濟,惠澤經濟主體,持續推進“百業興旺、百花齊放、興業助市”的自發、自主、自生的“百家爭鳴”經濟場景,重現“清明上河圖”景象。
一是借勢而為,借機而行。要以貫徹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契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深化和發揮“秦創原”功能及作用,培育和鼓勵未來產業構建與成長。2023年陜西認定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1.65萬家。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6.97萬項,合同成交金額4120.99億元。從2024年1-7月固定資產投資觀察,陜西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7.9%。充分反映了陜西科技創新與改革步伐不斷加快。同時,面對高質量發展與現代化建設任務,陜西更加需要結合產業體系建設,“深化能源化工技術革命、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優化產業對勞動者(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待業青年、有勞動能力的失業人員等)、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配置組合和更新的承載,催生和發現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持續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有效充分利用陜西科技資源,加強基礎應用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實用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是有效結合,深化改革。要把學習《決定》中“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內容,與陜西“四個經濟”推進與深化改革有機有效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深化和突出縣域(區域)經濟、民營經濟和開放經濟中承載主體的實體經濟單元要素優化與改革,讓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融入“四個經濟”主體。以陜西工業經濟領域改革為牽引(2023年陜西工業增加值占當期GDP39.2%,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9%,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2.5%。),持續孕育和培育先進制造業產業鏈與產業集群,推動制造業數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破除三大區域產業體系構建與發展壁壘,構建產業市場協調平衡、有效有序運行機制。推動產業模式和企業組織形態變革,健全提升優勢產業、品牌、地理標識等領先地位體制機制。
持續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及應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深化和加強工業互聯網提質擴容,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增強平臺經濟創新發展,健全平臺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建立和完善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制度和場景應用,強化數據安全治理監管能力。
三是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立足陜西產業體系,著眼國內外產業環境與運行效益,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健全強化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建立和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和產業集群安全風險科學客觀評估評價和有效應對機制。建立和完善產業在域內外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推動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建立和推進完善產業及產業技術儲備體系。完善和建立戰略性礦產資源探產供儲銷統籌和銜接體系。
四是健全和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系。立足陜西現有交通網絡基礎設施使用效益和建設進度,進一步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推進省市縣鄉公路融合與城市軌道交通、鐵路、民航等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和發展區域性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優化和轉消公路收費。有效改善和構建江河溪流可開發斷面利用效益,健全和完善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機制,特別是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中基礎設施設備共享互聯互通互補等綜合協調體系建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當前和今后更加需要在學習領會和實踐中予以踐行。將學習成果轉化為促進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把全會提出的改革發展任務同陜西“四個經濟”提質增效結合起來,對標對表、深謀實干,把握改革機遇,激發實體經濟發展新活力,為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作者:郭秦川,陜西省統計局二級調研員)